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

产品展示

米乐米6 米乐米6

0716-8413588

地址: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枣林铺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 > 产品展示

泥鳅-说植物

  泥鳅,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。泥鳅身体细长,呈圆筒状;头小、口小、眼小;嘴角有须;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;全体有小的黑斑点,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。

  泥鳅,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。]泥鳅身体细长,呈圆筒状,尾柄侧扁而薄。头小、口小、眼小。口下位,呈马蹄形。嘴角有须,须5对(吻须1对,上颌须2对,下颌须2对)。眼小,侧上位,被皮膜覆盖,无眼下刺。鳃孔小,鳃裂止于胸鳍基部。鳞甚细小,深陷皮内。侧线。鳔很小,包于硬的骨质囊内。背鳍短,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,具不分枝鳍条2,分枝鳍条7。胸鳍距腹鳍较远,具不分枝鳍条1,分枝鳍条10。腹鳍不达臀鳍,具不分枝鳍条1,分枝鳍条5-6。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,分枝鳍条5。尾鳍圆形。 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,体上部灰褐色,下部白色,全体有小的黑斑点。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。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。其他各鳍灰白色。

 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海的中国、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及印度等国。 具体分布:中国(天津、河南、广西、北京、黑龙江、山西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湖南、山东、广东、吉林、辽宁、香港、台湾等地)、日本、韩国、朝鲜、俄罗斯(萨哈林州、阿穆尔州)、西班牙、越南、澳大利亚、柬埔寨、加拿大、德国、意大利、哈萨克斯坦、菲律宾、西班牙、泰国、土库曼斯坦、美国、乌兹别克斯坦、老挝、缅甸。

  一、修建池塘 泥鳅养殖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向阳、排水便利的地方修建池塘,一般由砖、石砌成,池深在1米左右为宜,池子砌好后,用水泥抹平,池塘周边保持干净。在池塘底部铺上土壤,厚度0.5尺,注入清水1尺,并在池塘底部栽种上水葫芦、浮萍等水生植物,水温保持在15-30℃左右。 二、放养准备 在放养泥鳅的前20天,对池塘用生石灰做消毒,并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用铁丝网封住,以防泥鳅逃跑,同时施有机肥150-250千克每亩,用于培肥水质。 三、种苗投放 泥鳅种苗的投放量按照每平方米放1-1.5斤计算。种苗可选择人工培育的或野外自行捕捉的优质种苗,主要体现为体壮无伤、大小均匀、活动敏捷,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。 四、饲喂管理 1、泥鳅多在晚间摄食,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,应以晚上投饲为主。且在每个养殖池设饵料台两个,驯化泥鳅集中摄食。投饵次数以当时情况为准,水温在15-20℃时每天1次,在25-30℃时每天早晚各1次,超过30℃时每天1次。 2、投饵量一般以投喂饵料1小时内能否吃完为准,泥鳅具有贪食的天性,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别过量投饵,秋天水温在15℃以下时应停止投饵。 五、日常管理 1、养殖户注意每天巡塘2次,常常检验核查防逃设施,防止泥鳅出逃。同时关注水位、水质和泥鳅的生长情况,察觉缺陷立即处理。 2、在泥鳅的饲喂过程中,可以适当补施有机肥,但在施肥时,一定不可以过多过频,并且要勤换池水,一般10-15天换水一次。在养殖的中后期每月施1-2次微生物制剂,遇到泥鳅病害需要及早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治。

  1、药用价值 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泥鳅“暖中益气,醒酒,解消渴”,活体可以入药,性味甘,性平,具有补中益气、益肾暖脾、退黄、除湿退黄、祛湿止泻、止虚汗等功效,可用于脾虚泄泻、消渴、小儿盗汗水肿、小便不利、痔疮、皮肤瘙痒等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泥鳅“暖中益气,醒酒,解消渴”。[7-8][18] 2、食用及营养价值 泥鳅为高蛋白、低脂肪的水产珍品,符合现代营养学要求。其肉质清淡、细嫩,味道鲜美,被誉为“水中人参”,既是宴席上常见的美味佳肴,又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众食品。 泥鳅肉质细韧,营养价值高。东南亚人民很喜食。泥鳅肉质鲜美,富含蛋白质,还有多种维生素。泥鳅肉中含蛋白质18.4-20.7%,脂肪2.7-2.8%,灰分1.6-2.2%,每100克肉中含维生素A70IU,维生素B130微克,维生素B2440微克,钙51毫克,磷154毫克,铁3毫克,所含脂肪成分较低,胆固醇更少,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,而且还含一种类似EPA的不饱和脂肪酸,可保护血管,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。泥鳅含有的某些维生素比其他鱼类高,如维生素A、C及B族维生素,经常食用能提高身体免疫力。 3、经济价值 近年来,泥鳅养殖在中国各地快速地发展,是效益高、前景较好、可助力脱贫致富的项目之一。

  1、习性 泥鳅喜阴怕阳,喜浅怕深,白天潜伏在光线微弱的水底,傍晚出来摄食,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;对环境适应能力强,天旱或不利条件时,钻入泥层,只需保持湿润皮肤,就能维持生命。 但触须、侧线等却十分敏感,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。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,还能进行肠呼吸,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。在缺水的环境中,只要泥土保持湿润,泥鳅仍可存活很久。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,因而在鳅科100余种鱼类中,唯独泥鳅数量最多,分布最广。 2、摄食 泥鳅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,食性广,一般摄食水蚤、水蚯蚓、昆虫、扁螺、水草、腐殖质及水中和泥中的微小生物等。摄食淤泥中藻类等底栖生物,也取食浮游动物。人工喂养时,可投喂昆虫、小型甲壳动物、水蚯蚓、嫩植物茎叶等,也可投喂豆饼、豆渣、糙糠等。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,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,如轮虫、枝角类、桡足类等浮游动物,体长在5-8厘米时,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、昆虫幼虫、水蚯蚓外,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、藻类和有机碎屑等,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,几乎无所不食,凡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,都是泥鳅的天然饵料。泥鳅对动物性饵料最为贪食,特别爱吃鱼卵。亲鳅产完卵后,如果不及时取走,往往会把自己产的卵吃掉。泥鳅觅食主要是靠口须来完成,它的5对触须既是“探测器”帮助寻找食物,又是“过滤器”帮助分拣食物,可口的送入口中,不可口的弃掉,边吃食、边寻找、边移动。由于泥鳅取食广泛,所以与其他鱼类混养往往能起到“清洁工”的作用。泥鳅白天大多潜伏在泥中,喜上半夜外出觅食,如果环境安静,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。据养殖户观察,泥鳅在一昼夜间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,上午8-9点和下午3-5点。而早晨5点左右为摄食低潮。在人工养殖条件下,白天投喂是可完全的。正常的情况下,泥鳅肠胃中的食物为其体重的8-10%;在繁殖季节,摄食量则更大些,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样的。

  1.促进消化:泥鳅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肉碱等成分,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,增强胃肠功能。 2.补血益气:泥鳅中富有丰富的铁元素,能大大的提升血红蛋白水平,有益于补血益气。 3.改善贫血:泥鳅中还富有丰富的维生素B12,可以帮助人体制造红细胞,对改善贫血有一定作用。 4.降低胆固醇:泥鳅中含有较低的脂肪和胆固醇,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,预防心血管疾病。 5.保护肝脏:泥鳅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核酸等成分,能够保护肝脏,有助于预防肝炎等疾病。

  泥鳅肉中含蛋白质18.4-20.7%,脂肪2.7-2.8%,灰分1.6-2.2%,每100克肉中含维生素A70IU,维生素B130微克,维生素B2440微克,钙51毫克,磷154毫克,铁3毫克,所含脂肪成分较低,胆固醇更少,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,而且还含一种类似EPA的不饱和脂肪酸,可保护血管,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。

  1赤皮病 1.1病因: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。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,水温越高,感染越严重,死亡率越高。 1.2症状:病鳅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,呈灰白色,肌肉开始腐烂,肛门部位发红,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,并逐渐变为深红色。严重时,病鳅体表充血发炎,鳍、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,溃烂;尾鳍、胸鳍充血并烂掉;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,不摄食,直至死亡。 1.3防治方法:①避免鳅体受伤,苗种放养前应用3%~4%的食盐水浴洗消毒5~10min。②用1g/m 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.2g/m 3二溴海因全池泼洒,连续3~4d。③五倍子,每立方米水体4g,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,疾病流行季节每15d全池泼洒1次。④大黄,2.5~3.7mg/L,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.3%氨水浸泡提效后,再连水带渣,疾病流行季节每15d全池泼洒1次。⑤鲜蟾酥10g,于凉水中均匀搅拌,全池泼洒,浓度为0.5mg/L,每3d1次。⑥蓖麻新鲜茎叶15kg捆成几束,放在池塘周围浸泡,每次浸泡3~4d,连续2次,可防治本病。⑦每亩水面用紫苏0.5kg、走马箭250g的干粉煎汁,遍洒全池。 2细菌性烂鳃病 2.1病因:由柱状屈挠杆菌引起。全国各养鳅地区终年都有此病的出现,一般在水温15℃以上时开始发生,在15~35℃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,致死时间也越短。水中病原菌越多,密度越大,泥鳅抵抗力越小,水质越差,越易暴发流行。 2.2症状:个别鳅体色发黑,尤以头部为甚,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,呼吸困难,食欲减退。鳃丝腐烂发白,尖端软骨外露,鳃上有污泥,多黏液,严重者鳃盖有透明小孔。 2.3防治方法:①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或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呈25g/m 3的浓度。②鱼种放养时用10~20mg/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~30min,或用2%~3%的食盐水浸浴5~10min。③用烂鳃灵散拌饵投喂,每千克体重1g(按5%投饵量计,每千克饲料用本品20g),1天1次,连用3天。④外用与内服相结合效果更好。外用土霉素3~5g/m 3水药浴,内服土霉素1g拌1kg饲料,投药饵为1次/d,4~6d即可。 3烂鳍病(亦称赤鳍病、腐皮病) 3.1病因: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。水质恶化、蓄养不当时最易诱发该病。此病均在夏季流行,并且发病率较高。 3.2症状:病鳅鳍、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、溃烂,尾鳍、胸鳍发白并溃烂,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,并有红斑。泥鳅不摄食,衰弱至死。 3.3防治方法:①放苗前彻底清塘,鳅苗下塘时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,能够大大减少此病发生。②用0.2g/m 3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,连续3~4d。③用大青叶、五倍子、地锦草、乌桕、大蒜按3∶2∶1∶2∶2比例混合研制成药粉,按每千克饲料添加50~100g药粉拌匀投喂,2次/d,连喂5~6d。④用0.4g/m 3强氯精全池泼洒,严重时用2次,同时按饲料比重量0.3%中拌入“氟苯尼考”进行投喂5~7d。 4出血病 4.1病因:由综合因素诱发引起。该病从早春至10月份都有发生,以夏季发病率最高。 4.2症状:病鳅体表有点状或块状充血,喉部、腹部较明显,有时口、眼出血。该病传染性强、蔓延极快,疑为细菌性败血症。 4.3防治方法:①改善养殖环境,及时清除残饵剩料,防止水质恶化。②每半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,用量为25~30g/m 3。 5打印病 5.1病因: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引起。 5.2症状:病鳅身体上病灶浮肿,呈椭圆或圆形,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,似打上印章,主要流行于7-9月。 5.3防治方法:①用1mg/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。②用0.3mg/L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。③2~4mg/L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。④用漂白粉和苦参交替治疗,第一天,每立方米水泼洒1.5g漂白粉;第二天,每立方米水用5g苦参熬成的溶液,全池泼洒,连续3次交替使用,用药6d。⑤用艾蒿根5kg捣烂取汁,加石灰1.5kg/亩,调匀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。 泥鳅常见病害症状及其防治方法-图片版权归惠农网所有 6水霉病 6.1病因:泥鳅捕捞或运送过程中受到机械性损伤,伤口被多种水霉和绵霉感染所致。此病在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,以早春、晚冬发生的概率最大。在人繁孵化过程中的鱼卵和幼苗也极易发生。 6.2症状:主要体现在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,几天后肉眼能够正常的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。病鳅行为迟缓,食欲减退,瘦弱致死。 6.3防治方法:①捕捉、运送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避免机械损伤,苗种放养前应用3%~4%的食盐水浴洗消毒5~10min。②用0.04%的小苏打和食盐(1∶1)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。③每亩水面用菖蒲2.5~5kg、食盐0.5~1kg打成浆,加人尿2~5kg,全池泼洒。④五倍子捣烂在温水中完全溶化,全池泼洒,使池水药浓度为4mg/L。⑤每亩水面用桐树叶或芝麻杆10kg,扎成小捆放入池中。⑥全池泼洒水霉净0.6~0.75mL/m 3。⑦鳅卵:用每立方米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小时防治。 7肠炎病 7.1病因: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从而引起。一般从鳅种到成鳅均可发病,水温在20℃以上时开始流行,流行高峰期水温25~30℃,此病常与细菌性烂鳃、赤皮等病并发。 7.2症状:病鳅行动缓慢,停止摄食,鳅体发乌变青,头部显得特别,腹部出现红斑,肠管充血发炎,肛门红肿,轻者腹部有血和黄包黏液流出,重者发紫,很快死亡。 7.3防治方法:①保持塘水清新,投喂饵料坚持“四定”原则。②饲料中按体重5%添加“鱼用多维”拌料投喂,连喂3d。③采用内服药与全池遍洒消毒剂“内外兼治”的方法,外用药有漂白粉、强氯精、二氧化氯等;内服可用复合渔药“肠炎宝”“渔家乐”等,或每10kg鱼用大蒜50g捣烂拌入饲料投喂,每天1次。 8白尾病 8.1病因:由白皮假单胞菌引起。 8.2症状: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,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,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,鳅苗头朝下,尾朝上,垂直于水面挣扎,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,不久即死亡。每年5-7月为流行季节,主要体现在夏花分塘前后,当夏花有大量车轮虫等原生动物侵害寄生时,使鳅体受伤,受伤泥鳅便易感染,且死亡率可高达30%~50%。 8.3防治方法:①将三黄散加入25倍重的0.3%氨水浸泡,连汁带渣全池泼洒,使水体浓度为3mg/L。②将1kg干乌桕叶(合4kg鲜品)加入20倍重量的2%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,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,使池水浓度为4mg/L。③漂白粉(有效氯30%)溶于水,全池泼洒,使池水浓度为1g/m 3。待4小时后,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(磨碎后开水浸泡)使池水浓度为3g/m 3,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。④用毒消净(一元稳定性二氧化氯),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0.15g,全池泼洒,1天1次,重症可连用2~3次;同时用恩诺沙星粉和多维,每千克泥鳅用0.2g和0.05g拌饲投喂,1天2次,连用5~7天。 9白身红环病 9.1病因: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。 9.2症状:病鱼体表及各鳍条呈灰白色,体表出现红色环纹,严重时患处溃疡。 9.3防治方法:①泥鳅放养后用0.2mg/L的“百毒清”泼洒水体;②全池泼洒“菌酶应激灵”并将病鱼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,能起到较好效果。 10气泡病 10.1病因:由水中氧气或其它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,主要危害鱼苗。 10.2症状:泥鳅浮于水面,肚皮鼓起似气泡,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。 10.3防治方法:①加水前进行曝气,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。②加强日常管理,合理投饲,防止水质恶化。③发病时,立即加入新鲜的水,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,用量为4~6kg/亩。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,具有非常好的缓解作用。 11曲骨病 11.1病因: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引起。 11.2症状:鳅体脊椎骨弯曲,细小。 11.3防治方法:保持良好的孵化水温,并在以后的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。 12车轮虫病 12.1病因:由车轮虫寄生引起。在我国各养鳅地区都有流行,主要危害鳅苗,鳅种,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。 12.2症状: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。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,离群独游。严重时虫体密布,如不及时治疗,轻则影响生长,重则引起死亡。流行的季节为5-8月。 12.3防治方法: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。②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(5∶2)合剂(0.7g/m 3)全池泼洒。③每亩水深1m,用苦楝树枝叶30kg煮水全池泼洒,或每亩用韭菜2kg加食盐500g研成浆喂鱼。④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.7g全池泼洒。⑤用“车轮速净”全池泼洒。 泥鳅常见病害症状及其防治方法-图片版权归惠农网所有 13舌杯虫病 13.1病因:由舌杯虫寄生引起。一年四季都可发病,以5-8月份较为普遍。 13.2症状: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,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,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。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,会造成呼吸困难,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。 13.3防治方法:①在苗种放养前用硫酸铜溶液(8g/m3)浸洗15~20分钟。②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(5∶2)合剂(0.7g/m 3)全池泼洒。 14三代虫病 14.1病因:由三代虫寄生引起。主要流行于5-6月,对幼苗危害较大。 14.2症状:寄生在泥鳅体表和鳃。被寄生的鳅苗,常常浮于水面,急躁不安,或在水面打转。病鳅身体皮肤有一层灰白色黏液膜,失去原有光泽。同时食欲减退,鱼体消瘦,呼吸困难。肉眼仔细检查可见虫体。 14.3防治方法:①采用浸泡法,小池子可全池浸泡,大池需将泥鳅集中于一角,采用浓度为20mg/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~25分钟。②用0.5g/m 3晶体敌百虫遍洒。 15侧殖吸虫病(俗称“闭口病”) 15.1病因:由侧殖吸虫寄生引起。 15.2症状:被感染泥鳅生长停滞,解剖后可见大量吸虫积于前肠位,肠内无食。 15.3防治方法:清塘,彻底消毒;消灭螺类及其它野杂鱼类。 16生物敌害 16.1敌害:泥鳅的生物敌害较多,主要有蛙类、水生昆虫、鸟类及凶猛的肉食性鱼,尤以鸟害最为严重。 16.2防治方法:①清除池边杂草,保持养殖环境卫生,严防蛙类侵入,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,蛙卵要及时打捞干净。②进水口要用铁筛网拦好,防止野杂鱼随流水进入池中。③不让鸟类接近鳅池,发现鸟类接近鳅池及时驱赶。

  为您提供专业的室内植物养护知识和花卉花语,室内盆栽植物养殖和盆景制作的过程,常见花卉植物养护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几点。